为持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秉持“扶贫先扶智、扶志相结合”的理念,达州市教育局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整体助推作用,创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打好“义务教育有保障、乡乡有标准中心校、精准落实学生资助、深度贫困村帮扶”教育扶贫“组合拳”,让所有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工作成效
(一)全面抓好“义务教育有保障”。全市全面落实“县长、局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共同负责的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 签订了“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建立“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联控联保机制和动态监测机制,压紧压实相关责任。 抓好了全市78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工作和12.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等重点地区,初中等重点学段,以及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女童、家庭经济贫困儿童等重点群体的监控。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
(二)全力推进“乡乡有标准中心校”建设。2018年,全市聚焦达川区、大竹县、渠县、开江县4个县(市、区) 187个乡镇244所标准化中心校建设目标任务,按照“早思考、早谋划、早启动、早实施、强推进”原则,以“全面改薄”为抓手,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大班额化解工程”等项目建设为契机,统筹项目资金使用,加大地方配套投入,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全力推进目标任务达成。经过一年来全力奋战,达川区、大竹县、渠县、开江县4个县(市、区)187个乡镇244所标准化中心校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严格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我市建立了市、县、校(乡、村)、班级四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按照“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应贷尽贷、应助尽助”的原则,形成了减、免、补、助、奖、贷六位一体的助学体系。同时加大教育惠民政策宣传力度,全面落实营养改善计划、义务教育“三免一补”等资助政策,做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覆盖,保障每一个孩子能上学、上好学。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资助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3.49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7797万元,办理贫困家庭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3.63万人次2.82亿元。在全力落实好资助政策的同时,用好教育扶贫救助基金。我市各县(市、区)均设立了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累计规模3792万元,累计救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6084人,发放教育扶贫救助金2512万元,切实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解决了困难。
(四)做好深度贫困村帮扶工作
引导全市范围内39所优质学校与38个深度贫困村村小或所在乡镇中心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点对点、校对校”的方式帮助深度贫困村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提升教育质量。分别为结对帮扶学校送去示范课、公开课、心理辅导、专题讲座、文体艺术活动等,共计272场次;现场开展教研教改活动76场次。同时为结对帮扶学校捐赠资金、图书、办公电脑、电子琴、篮球架、乒乓球台、学生床、校服、电视、餐桌、消毒柜、音乐体育器材教学及生活用品,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约61.7万元。
二、 特色亮点
(一)创新开展工作方法。一是市教育局推行“联县包校”制度。在全面抓好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中,我局创新建立了局领导“联县包校”制度,成立了5个联县包校督导组,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联县包校督查指导对应县(市、区)的教育扶贫工作。二是开江县创新推行“双线三包”工作法。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片、中层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县(市、区)教科局领导班子包片、包校干部及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双线三包”目标责任制,夯实“控辍保学”基础。(二)营造良好教育扶贫氛围。一是充分利用教育门户网站、“中国社会扶贫网”、教育基金会等优势,探索教育社会扶贫新方法,积极营造教育扶贫良好氛围。二是大竹县建立了社会助学基金,基金累计总规模3000余万元。三是渠县实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减免“教辅资料费”、免交“保险费”、免费发放“春秋校服各一套”的新“三免”政策,通过“爱心企业捐助一点、教育主体资助一点、社会人士捐赠一点”的创新举措,募集资金近300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教育。四是开江县积极推进开江职业中学与省经信委直属高职院校在项目支撑、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结对打造专业等方面精准对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联办等方式,积极引导更多贫困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实现“一人学技、全家脱贫”。